全球PE巨头争相“落户”中国:股权投资策略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春节后,越来越多国际大型PE机构相继“落户”中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信息指出,近日,全球知名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枫(Brookfield)与KKR旗下的私募基金公司均在协会顺利备案。这2家机构都是外商独资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注册地址都在上海。资料显示,博枫是全球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目前资产管理规模约为9000亿美元,尤其在房地产、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与私募股权等领域,博枫的管理运营经验超过120年。2013年以来,博枫先后参与中国多个项目投资,目前其在中国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约170亿美元。KKR在1976年成立,总部设在纽约,与凯雷、黑石、德州太平洋并称“全球四大PE巨头”,其主要业务囊括私募股权、基础设施、投资信贷、对冲基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领域,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5185亿美元。近年,KKR在中国市场也频频出手参与众多企业股权投资,包括天瑞水泥、圣农发展、青岛海尔、字节跳动、珍酒李渡、瑞辰宠医、火花思维、连锁药房全亿健康等。在多位PE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全球PE机构之所以争相落户中国,一是,持续看好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所带来的庞大股权投资机会,尤其是在经济周期波动期间所蕴藏的大量行业兼并投资机会;二是,他们通过在华设立办公室,可以一方面近距离更全面了解拟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业务发展前景,进一步提升投资决策效率,另一方面则择机在华发起人民币基金募资,依托中国蓬勃发展的财富管理市场进一步扩大自身资管规模。海外PE机构看好QFLP机会“尤其是近年相关部门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外汇管理试点,不断提升海外资本入境股权投资的资金进出与货币兑换的操作便利度,令这些大型PE机构有更高意愿在中国兴业展业。”一位国内大型PE机构负责人认为。此前,众多海外大型PE机构一直使用美元基金在境内开展股权投资,但这需要被投资企业设立相对复杂的红筹架构,且相关股权投资资金出入境需审核,导致投资决策与项目退出效率相对较低,如今,随着QFLP试点操作细则日益完善,这些海外大型PE机构发现通过QFLP试点可以进一步提升股权投资效率与方便资金进出,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兴趣相应水涨船高。“尽管国际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级,但多数全球大型PE机构始终认为,庞大的中国经济规模蕴藏着众多股权投资与行业兼并机会,尤其是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启业务全球化布局,他们在全球的项目储备与资本运作能力反而能在其中创造更多的投资获利机会。”这位国内大型PE机构负责人指出。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不少大型PE机构“落户”中国后,都在考虑申请QFLP试点资质与相应额度,引导更多海外资金投向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去年10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周小全在上海会见KKR集团全球合伙人、亚太区执行主席路明时表示,欢迎KKR集团在沪设立人民币平台,参与中国的市场投资和申请上海QFLP试点业务。一位熟悉QFLP流程的律师也向记者透露,目前 QFLP的审核流程相当市场化,通常情况下,只要是全球大型PE机构且具备成熟的投资策略与以往相对良好的投资业绩,都有较高几率获得QFLP额度。此外,部分海外大型PE机构的出资人(LP)也对参与QFLP投资颇感兴趣,原因是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升级令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他们更看重所投资的中国企业在A股上市实现项目退出,并通过QFLP机制实现股权投资本金利润顺利进出。投资策略“转变”背后在他看来,除了青睐QFLP机制,更多海外大型PE机构之所以争相落户中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近距离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拟投资企业的经营最新变化。以往,不少海外大型PE机构都是通过中介机构的“推介”与“尽职调查”,了解中国拟投资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作出投资决策。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与内外部环境变化,他们也意识到这种做法存在较大风险,需要自己主动“来到”中国,直接参与拟投资企业的实地考察,并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与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个性化的项目退出策略。“与此同时,这些海外大型PE机构落户中国,还预示着他们投资策略的某些转变。”这位熟悉QFLP流程的律师指出——以往,众多海外大型PE机构除了参与境内特定企业项目的直接股权投资,主要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即以LP身份入股国内知名的创投机构旗下基金,作为投资中国股权市场的重要抓手。2021年,红杉中国完成新基建基金(SCIF)的募集,主要投向国内新能源基础设施、高标准物流、冷库、数据中心、新经济产业园、高端制造厂房、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其中,博枫成为红杉中国新基建基金的最大LP投资人与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在他看来,随着博枫落户中国,未来不排除这家欧洲大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在继续加码间接投资方式同时,进一步增加对境内企业的直接股权投资力度,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记者还注意到,除了海外大型PE机构,擅长行业并购与私募信贷的欧洲大型PE机构Tikehau Capital也将很快加大中国市场布局。日前,欧洲投资巨头Tikehau Capital在最新财报宣布——加速布局亚洲私人信贷市场,将在今年开设香港办事处,也是其在大中华区的首个办公室。财报显示,Tikehau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是它扩大亚洲和中东客户基础计划的一部分,其 428 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377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里,8%来自亚洲和中东客户。去年,它的一项约 1 亿美元投资,还引入了第二位中国 LP。2月底,Tikehau Capital与新加坡券商公司大华继显(UOB-Kay Hian)联合推出其在亚洲的首支私人信贷基金,预示着这家擅长并购与私募信贷的欧洲大型PE机构已开启亚洲市场业务布局征途。资料显示,Tikehau Capital在2004年成立,新加坡淡马锡、摩根士丹利都是其重要出资方。目前Tikehau Capital拥有逾750名员工,主要投向私人债务、私募股权、房地产等。Tikehau Capital在全球产业并购领域声名鹊起,主要得益于它在2022年期间主导多起航空航天并购案,包括它联合空客、赛峰集团组团收购法国奥伯杜瓦 (Aubert & Duval)等。一位国内并购基金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香港设立办公室后,Tikehau Capital预计将很快在中国市场加码行业并购与私募信贷业务。究其原因,一是,目前中国不少高科技企业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股权募资遇到一定波折,给私募信贷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会;二是,中国不少行业存在较高的兼并整合空间,能给行业并购投资创造较大的获利空间。Tikehau Capital创始人Mathieu Chabran 此前表示,亚洲是未来数年Tikehau业务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亚洲和美国都潜藏巨大的收购机会,在这些地区有机会筹集大量资金并进行投资。在业内人士看来,Tikehau Capital积极布局中国市场的另一个策略,就是以此加大面对亚洲投资者的募资。毕竟,当前欧美金融市场受制高利率与经济增速放缓风险,欧美传统LP的股权投资出资意愿有所下降,因此更多欧美大型PE机构都将募资目光瞄准经济增速较快且财富增长效应日益明显的亚洲富豪们。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